中央“一号文件”的巨大威力有待释放
发布时间:2007-06-24 23:18 作者: 来源:未知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中共中央出台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出现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但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薄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在此情况下,2005年,中共中央又出台“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可以说今年的“一号文件”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许多方面,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村工作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于稳定和延续前两年农业生产恢复性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社会关心三农问题的大好局面无疑起着很好的作用。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力度,湖南省也于年初宣布全部免征农业税,仅此一项,我县农民亩平可减少负担35元以上,加上继续实施的粮食补贴政策,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是有相当大的作用的。从今年上半年我县的情况来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依然较高,农村土地热持续升温,很多种植大户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在提高。据我们对八十个农户的调查,他们今年共种植双季稻207.56亩,比去年增加37.56亩,增长22%。另外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如深圳、东莞等我县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区都相继大幅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这些都是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据抽样调查,元至5月,农户获得的现金收入为人均181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其中工资性收入为350元,增长9%,出售农业产品现金收入1133元,增长12%(主要是上年农产品)。
    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无疑是深得民心的,将有利于三农问题早日解决,将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均衡发展,但是中央“一号文件”发挥作用的过程,将是一个持续的、比较漫长的、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过程,“一号文件”的落实过程就是一个农村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建立和谐农村的过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农民增收仍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不能很好的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今年农民的增收形势不容乐观。
    (一)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去年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上今年再度上涨。据测算今年种一亩双季稻,仅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灌溉等费用的支出将比上年增加50元以上。今年免征农业税,本来可以给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因免征农业税而带来的收入将会全部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抵消。此外,据我们了解,近几年气候异常,由乡、村、组三级统一收取的排渍抗旱费用入不敷出,今年有部分地方准备适当提高收费标准。据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农户生产费用支出人均达到473元,人均增加181元,增长62%,这其中固然有生产资料购买时间提前,投入数量增加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
    (二)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跌将影响农民增收。我县农民增收方式过于单一,受农产品价格升降影响因素较大。目前农产品价格开始下跌,据我队调查,从4月下旬开始,水稻、生猪价格纷纷下跌,如普通晚籼稻,3月份的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80元,4月份开始下降,目前只有70元,下跌了13%,现在就有许多农户担心今年新粮上市时粮食收购渠道不畅,实际收购价还是会跌破国家保护价。目前南县农村肥猪的收购价为每公斤7.8元,比去年同期低12%,比去年以来的最高价低21%,由于现在出栏的这批肥猪的养殖成本高,目前养猪仅有微利甚至亏本。今年油菜籽开秤价格只有每公斤1.8至2元,比上年低20%,据调查推算,农调百户今年人平可实现油菜籽收入213.2元,比去年人平减少收入39.8元、减幅为15.7%。目前的中美、中欧纺织品磨擦对南县纺织产业发展极为不利。由于近期美国和欧盟对国内纺织品采取特别保护措施,给我国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已经引起棉麻价格下降。如果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磨擦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影响到新棉、新麻上市价格,直接影响到广大棉农、麻农增收,也给部分到纺织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带来就业压力。总的来说,如果下半年农产品价格持续目前的下跌势头,将成为今年农民增收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三)上级政策在实行过程中是否打折扣也将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今年国家对农民税费减免的力度可谓空前,但据我们从一些调查点的了解,农民实际负担的税费减免幅度却没有预想的那么大。很多调查点反映,今年实际减负在10-30元左右,其中的奥妙何在?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今年虽取消了农业税和“两工”负担,但村组可以通过“一事一议”项目来筹工筹劳,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地方都是以资代劳,这样一来,农民负担又变相增加了。
    (四)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也将对农民持续增收带来不利影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部门生产能力建设,这就要求不断增强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而目前的情况是县、乡、村三级都是负债累累,保证干部工资都成问题,还哪里有钱搞建设。上半年我们下村调查,发现很多村连一分钱的建设都没有搞,一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都是村民自发搞的。我县地处湖区,一旦遭遇比较大的洪涝灾害,这些设施是否完善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受灾程度的大小。
    对策与建议
    (一)必须解决长期以来我县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单一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县农民收入受农产品价格涨跌因素制约,价格涨,则收入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农民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这其中河南省的经验又值得我们借鉴。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以前也面临着小麦等农产品卖不出去、卖不起价的窘境,但近年来这种状况却得到根本改变,为什么?因为河南的食品加工工业近年来异军突起,对农产品的消化能力大大增强,公司+农户的订单式农业模式在全省遍地开花,很多农民的小麦还未播种就被公司高价订购。同时,农民的种植结构也向优质高效品种方向调整。因为众多企业的强劲需求,使小麦、生猪等农产品始终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我们也经常在喊发展订单农业,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政府切实加强与引导,特别是南县这样的农业大县,没有几家像样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不能做到就地消化、就地升值,就永远只能受制于人。就我县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几家粮食、肉类加工企业如洞庭珠大米、湘北王食品等他们的产品比较受欢迎,在县外也有一定的市场,但由于资金、人才的缺乏,目前总是处在一种小打小闹的状态,不足以对整个农产品收购市场产生影响。因此,只有在我县培植和引进几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将企业利益和农民利益捆绑在一起,才有可能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
    (二)税费改革要和其他各项改革配套进行,防止农民负担出现反弹。如果其他配套措施不跟上,处于基层的乡村组织入不敷出,必然重新把手伸向农民。去年我队的一个调查点亩平负担是135元,今年减税,但其他负担增加,亩平还有120元。改革的方法措施千头万绪,有的说要裁减人员,有的要增加转移收入,但总的一条,就是要保证基层各级政权的正常运行,不能让他们将手伸向农民。
    (三)改革现行对农村、农业投入的体制。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县、乡、村三级能对农业、农村有多大的投入是不可能的,要增加农村投入主要是依靠国家和省级,而目前国家和省对农村的投入也是僧多粥少,而就是这有限的资金也往往没有用好、用实。目前支农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存在三大弊端:一是支农资金的分配要靠“跑”,取得支农资金的成本大,效率低。村往乡里跑、乡往县里跑,县往省市跑,再就是“跑部钱进”。谁有关系,往掌握支农资金的上级部门跑得勤,获得项目资金的可能性就大。从一个地方来说,他们是不会计较项目资金成本的,能争取一个是一个,能跑来一万是一万,但对整个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二是支农资金的使用比较散,国家对农村的投入是通过各部门投放的,现在凡涉及到农村的部门几乎都有支农项目,部门之间自成体系,没有建设统一的平台,没有形成统一力量,不能有序的推进农村建设的步伐。现在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锦上添花的多过雪中送炭的,苦乐不均,有的地方其项目是一个接一个,有的地方却是山河依旧。三是存在资金上的管理漏洞。现在很多涉农部门的负责人谈起争项目来就眉飞色舞,为什么?钱到自己手,归自己支配了,有一些资金就变成了办公大楼和小汽车,用来改善部门的办公条件,提高了部门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尽快改革目前的支农资金分配和使用体制,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使支农项目资金做到分配透明、使用规范、事后审计,让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受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