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01-02 14:35 作者: 来源:市局综合科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市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与此同时,农村人居环境不容乐观,脏乱差问题突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一些地方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事关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为客观反映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状况,市统计局成立了由局长挂帅的调研小组,通过召开研讨会、实地走访垃圾分拣中心、村庄、农户的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希望通过调研,发现问题,提出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措施供党政领导参考。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势在必行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意义重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治理。2008-2017连续10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大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2018年的中央1号文件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主攻方向,2018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明确提出“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已经上升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党和政府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农村垃圾、污水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1、破坏生态环境。一是污染土壤。垃圾在侵占农田的同时,垃圾中所含有的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多数是有毒、有害、难降解的危险品,这些物质污染土壤后,影响土壤质量,危害农作物,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二是污染水体。垃圾和污水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后,污染河流和地下水。三是污染空气。垃圾中微小颗粒散发到空气中,造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腐败垃圾、畜禽粪污释放恶臭有毒气体。

2、危害人类健康。垃圾随意堆放、畜禽粪污不经妥善处理、污水直排后,导致局部细菌滋生,蚊蝇泛滥,加快病菌滋生、传播,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3、影响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不佳,一方面导致农村居民患病机率增加,严重影响农村居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导致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上的投入大幅增加。习近平总书记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不是高质量的发展。

(三)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已迫在眉睫。一方面农民陋习难改,垃圾乱丢,污水随意排放,农村部分村庄已经出现垃圾堵路围河、黑臭水体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垃圾产生量、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对农村土壤环境、水环境、空气质量以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从垃圾产生和处理情况看: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推算,我市农村人口日均产生垃圾1公斤左右,2018年我市农村常住人口为213.5万人,即使不考虑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的问题,仅农村居民本身所产生的垃圾每天就达2000多吨,每年达到80万吨左右,这一数据还在逐年增加。全部垃圾中,厨余垃圾、灰土类垃圾、橡塑类垃圾占比分列前3位,分别为43.6%23.5%8.8%。在整治前,这些垃圾分类回收比重较低。

我市农村垃圾基本构成

 

 

单位:%、万吨

 

占比

总量

厨余类

43.58

34.86

纸类

7.77

6.22

橡塑类

8.78

7.02

纺织类

2.75

2.20

木竹类

2.15

1.72

灰土类

23.48

18.78

砖瓦陶瓷类

3.10

2.48

玻璃类

2.45

1.96

金属类

1.28

1.02

其它类

4.40

3.52

混合类

0.25

0.20

从污水产生和排放情况看:农村生活污水主要为厨余污水、洗涤污水和厕所排放污水。农村分散居住区这些污水除少部分经设施处理,大部分直接排放到土壤自然处理。

从畜禽粪污产生和处理情况看:大型养殖户畜禽粪污虽然经过设施处理,但处理设施有待进一步升级改造;小型养殖户畜禽粪污基本未经处理,直流直排现象比较普遍,对附近河流和空气污染比较严重。

二、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措施有力

国家有要求,人民有需求,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体系,在全市推行“一拆二改三清四化”行动,着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已经取得较大成效。

(一)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了“创文明城市、清洁家园、从我做起”村庄清洁行动主题宣传活动;各大媒体开辟了宣传栏目;每季度组织群众开展“看评议”活动,发动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全市整治“空心房”复垦耕地8000多亩;一些村民房前屋后积累多年的杂物、垃圾得到清理;一些村庄主要道路两旁的杂草被清除,基本做到房前屋后无垃圾,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有的村还进行了美化、靓化。为此有的村民还做了特别细致入微的工作,如桃江县桃花江镇杨家坳村一村民将当季闲置的农用物品捆扎起来,吊在贴近屋檐的地方,确保房前屋后整洁有序。

(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截止到11月中旬,全市有875个行政村开展了垃圾分类处理,占全市行政村部总数的76.4%,村(社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通过推行垃圾分类“两桶制”模式,采取“卖、沤、填、喂、送”的减量方法,从农户源头减少垃圾处理量,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率达到40%以上,有的村达到了90%,明显降低了垃圾处置费用。

(三)面源污染明显减轻。全市禁养区内全面完成畜禽退养任务,完成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升级1255家,配套率达到近九成,畜禽粪污综合资源利用率达75%;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非正规堆放点799处;同时积极推广“化肥使用负增长”及农药减量行动,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如桃江县完成测土配方施肥6万余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近60%

(四)厕所革命有序推进。全市完成户用厕所改造近6万户,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启动无害化公共卫生厕所改造55座。

(五)污水处理卓有成效。全市40个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占全市乡镇总数的49.4%11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纳入城镇污水管网;整治黑臭水体262处。

(六)乡风文明显著提升。全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和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农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全市建立红白理事会1425个,启动建设公益性公墓示范点8个,建成农村公益性公墓18处。通过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农村广场舞队、舞龙队层出不穷,农村文化氛围日益增强,“滥办酒席、高价彩礼、争当贫困户”的风气有所扭转。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前景可期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

1、资源循环利用大有可为。根据农业部《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规定,25只家禽、2.5 只羊、0.3头肉牛分别折算成 1 头猪,综合测算近年我市生猪养殖当量为 700万头左右,全市耕地和经济林地实际可消纳畜禽粪污2500多万吨,折合生猪养殖当量达1200多万头,我市不但完全有能力消纳畜禽养殖粪污,而且资源化利用潜力巨大。

2、有效降低垃圾处理成本。通过对生活垃圾层层分类减量,垃圾量最低可减少到原来的10%左右,全市垃圾处理量明显减少,将有效降低处理成本。

3、有效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按每800人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全市213.5万(2018年末)农村常住人口中,可增加保洁员岗位近2700个,此外,各乡镇垃圾分拣中心还可以安置2-3名垃圾分拣员。

4、奠定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美化、靓化后,可以吸引城镇居民下乡休闲、旅游、度假。

从社会效益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带动村容村貌改善,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诸多矛盾与困难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整治过中也发现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一)财力有限与投入较大的矛盾。垃圾分类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来源相对比较单一,尤其是我市财力本身就不足,各级资金压力都比较大。

(二)“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矛盾。垃圾分类是自上而下的推动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村民主体地位缺失,局部地区存在“政府干、村民看”、“表面热内心冷”、“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在投入上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由“要我干”转化为“我要干”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做比较耐心的思想工作。

(三)积习难改与美好向往的矛盾。村民一方面向往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难改自身垃圾乱抛乱丢的多年陋习。有的村民对垃圾分类认识不足,认为垃圾分不分类无关紧要,有的甚至还有垃圾分类太麻烦,影响了自己生活质量的错误认识。

(四)垃圾收集与垃圾处理的矛盾。以桃江县为例,通过垃圾分类减量后,日产不可回收垃圾100吨左右,都送往无害化填埋场处理,但预计该处理场只能满足2020年需要,今后如没有后续处理措施,不可回收垃圾的处理就存在很大问题。可回收垃圾方面,低价值的废旧衣物、塑料、有毒有害等物品,目前还没有专业公司处理,送往市外、省外的处理成本较高。

(五)规划滞后与无序建设的矛盾。1990-2010年为我市农村建房高峰期,由于当时缺乏比较完善的村庄规划,农村房屋建设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无序性等问题,私搭乱建现象比较普遍,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存在很多卫生死角。此后新建、改建、扩建住房基本都以原址为基础,可以说,我市村庄规划因滞后原因而错过了最佳实施期。

五、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议

(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规划先行,适度集中。根据村庄地形地貌特点,合理规划功能区域。生产区、居住区适度分离;居住区适度集中,便于集约利用基础设施,降低投资成本,减轻资金压力。同时也要尊重现实基础,不搞大拆大建,但村庄后续建设一定要严格按规划实施。

2、搞好示范,精准“滴灌”。突出农居特色,推出一批经济适用的房屋、庭院设计方案。在人流量相对较大的区域选择农家庭院进行示范,重点放在庭院净化、美化、靓化上,为农户提供精准服务并适度补贴,不搞大包大揽,重在激发农户美化居家环境的内生动力。

3、针对特点,经济适用。尽管农民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但审美意识并未及时跟上,普遍追求家庭房屋面积,对美化、靓化的愿望并不强烈,因而也不愿投入太多,因此,美化居住环境上应该选择花费小而见效快的方案,在庭院四周种植价格不高甚至无需花费又适应本地气候的花草树木来美化家居环境是首选。

4、着眼长远,简便易行。农民一年到头为生活忙碌,还要打理人情事务以及适当娱乐,加上审美意识滞后,并不会花很多精力在家居美化、靓化上,因此,美化家居宜选择花时少、简便易行的方式才能长久。

(二)完善以下工作措施:

1、完善垃圾分类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效能,稳定人员队伍。一是提供便捷的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布局要合理,操作宜简单。二是收集运输标准化,从源头杜绝混装现象发生。比如可以采取保洁员单日只收可回收垃圾,双日只收不可回收垃圾的方式。三是稳定保洁员队伍。加强保洁员岗位培训,明确保洁员职责,制定奖惩细则、薪酬标准,确保保洁员队伍稳定,工作能力逐年提高。

2、完善垃圾处理方式,提高循环利用比例,提高经济效益。一是要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终端处理方式。根据终端处理能力确定前端分类方式,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规划终端处理方式,统筹资金使用,发挥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二是理顺垃圾回收利用渠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垃圾循环利用比例,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3、完善资金筹措方式,建立多元筹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后,垃圾回收的设施、设备需要不断更新,人工工资要保证足额发放,在我市财政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方式难以持续。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多元的筹措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特别是作为受益方的农村居民不能置身事外。

4、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确保治理效果稳步提高。垃圾分类宣传方式上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要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愿意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先导作用,在中小学校开设资源回收再利用课程,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中小学生对垃圾分类减量从小有概念、会操作;宣传还要注意细节,比如可以在垃圾桶上分别标注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的主要品种,方便群众对照操作。

5、推行城乡联动机制,统筹城乡垃圾处理,提高处理效率。目前,垃圾分类减量在城市暂未推行,可谓农村热而城市冷。从垃圾循环利用环节来说,垃圾回收是微利行业,必须发挥量大优势,因此有必要推行城乡联动机制,做大产业规模,降低运行成本,才能提高回收效益。从垃圾处理环节来说,可以减少不可回收垃圾的处理量,降低终端处置成本。

                     课题组成员:邓象庭  曾益良

                                    

(供稿:市局综合科 李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