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持续显现。生产需求持续改善,积极因素逐步积累,全市经济呈现持续稳中向好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3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12.2%,两年平均增速为5.9%,比一季度提升0.6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2.09、403.58和412.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12.9%和11.1%,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6%、6.1%和6.1%。
(一)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大宗农产品供应增加。粮食生产开局良好。全市克服连续阴雨天气影响,共完成早稻播栽面积172.27万亩,超计划目标7.27万亩。为全年双季稻种植比重提高和粮食种植面积增长打下良好基础。蔬菜、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增产保供。全市蔬菜面积94.59万亩、总产量205.3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0%和3.9%;生猪出栏196.15万头,同比增长36.3%;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25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0.62万吨,同比增长4.1%;出笼家禽1066.55万羽,同比下降8.8%。油菜面积190.89万亩,受长期阴雨影响,单产有所下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比上年下降0.6%和4.9%。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7.2亿元,同比增长9.2%,比2019年同期增长11.7%,两年平均增长5.7%。
(二)工业产能逐步恢复,企业效益大幅提升。生产稳中向好。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6.4%(比1-5月提升0.5个百分点)。九大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长14.3%,其中,装备制造、电力、食品、有色金属冶炼和建材行业增速较快,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5%、47.1%、17.7%、19.7%和13.5%。效益明显提升。1-5月,全市规模工业营业利润52.93亿元,同比增长24.2%。全市1304家规模工业企业,有1141家实现盈利,盈利面为87.5%。研发投入增加。企业加大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将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1-5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研发费用达到15.17亿元,同比增长46.6%。
(三)投资增长依然强劲,产业投资贡献最大。1-6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7%,高于省平均6.8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26.7%,两年平均增长12.6%。其中,产业投资增长21.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5%,拉动总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5.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7.6%,高新技术投资增长15.2%。
(四)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内需拉动效应明显。1-6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16亿元,同比增长26.5%,高于省平均1.6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18.2%,两年平均增长8.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行业零售额分别增长10.2%、23.0%、23.8%和50.7%。从当月情况看:6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5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7.5%。
(五)财政金融运行稳健,金融保障能力增强。1-6月,全市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23亿元,同比增长25.2%,比2019年同期增长16.8%,两年平均增长8.1%。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4.88亿元,增长1.5%,比2019年同期下降18.3%,两年平均下降9.6%。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65.77亿元,同比增长9.9%,比年初增加172.3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16.41亿元,同比增长19.9%,比年初增加176.88亿元。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生猪价格下降导致农民养猪积极性下降。6月份,我市生猪价格比年初下降40%以上。猪价过快下跌,可能影响养殖户下半年或来年养猪积极性。
(二)生产资料价格高位运行增加企业成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价格维持高位运行。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价格加速上涨。导致企业成本提高,压缩利润空间。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P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8.8%。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从主要经济指标看:1-6月,沅江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仅增长4%,落后市平均9个百份点,比最快的高新区落后11.3个百分点;安化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最快的桃江县(21.5%)相差10.8个百分点,落后市平均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和产业投资增速区域之间差距更大。从新增“四上”单位来看:1-6月全市新增52家入库单位中,高新区12家,南县9家,沅江仅2家。
(四)外部风险挑战仍在持续。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技术封锁加剧,这些都将加大企业运行成本和消费者负担。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疫情形势还不容乐观;由外部因素导致的涉外企业进出口渠道不畅的问题也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另外,碳中和、碳达峰政策落地实施后也可能导致各地节能降碳压力加大。
三、促进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研究,争取碳汇先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7月16日在上海正式上线并开始交易。我市林业资源可观,还是清洁能源生产大市。应积极研究了解相关政策,争取获得丰厚碳汇回报,助力我市经济发展。
(二)提高创新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掌握关键技术,促进“三高四新”战略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要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以优惠政策引进关键人才、留住急需人才,以培训方式培育新的人才。优化创新环境。加强与科研院所和相关高校的合作,形成产、学、研一条龙运作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创新成果。
(三)夯实工业基础,增强盈利能力。致力于精准帮扶企业用好用活各项优惠政策,努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强基固本,做大做强,提高效益。
(四)注重产业布局,优化投资结构。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要进一步突出我市电子信息等产业在省内的优势地位。在产业投资引进方面,选择产业配套能力强的项目,延长现有产业链条,形成功能完备、配套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把优势产业做得更大、更优、更强。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围绕园区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园区对项目的承载能力;扩大以高铁站为轴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积极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一是响应国家碳中和、碳达峰政策,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消费。二是积极推进5G产业发展,推动居民新一轮智能终端消费升级。三是推动家电产品由功能消费向品质消费和服务消费升级。四是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推动电梯及相关产品消费。五是积极发展健康、医疗、养老产业,妥善应对老龄人口增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