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我市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26 16:50 作者: 来源:市局农调队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以来,全市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经济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4.6亿元,同比增长10.5%。

一、前三季度农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种植业生产形势向好。一是粮食生产看好。尽管前期受严重倒春寒天气影响,但6-7月份气温偏高,降水适宜,日照时数充足,有利于早稻生长发育和抽穗开花,灌浆速度快,成熟期短,千粒重较去年有所增加。经核定:全市早稻种植面积为166.34万亩,同比减少0.44%;总产66.35万吨,同比增长5.7%。秋粮生产整体形势较好,中稻、一季晚稻收成均明显好于去年。二是经济作物稳定增长。前三季度蔬菜种植面积157.1万亩,总产量359.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和4.1%。全市水果产量42.4万吨,同比增长4.4%。

(二)养殖业总体平稳。一是畜牧业发展较快。生猪存出栏稳步增长。随着安化县龙晟牧业、资阳区瑞惠实业等一批大型养殖场建成投产,全市生猪产能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出栏生猪288.66万头,同比增长39.6%;季末生猪存栏271万头,同比增长22.5%;其中能繁母猪25.76万头,同比增长21.6%。前三季度羊出栏39.1万头,禽蛋产量12.3万吨,家禽出栏1925.1万羽,同比均增长。二是水产养殖平稳发展。前三季度全市水产品总产量37.1万吨,同比下降2%。全市稻虾生态种养面积110万亩,同比增长5.8%,小龙虾产量15万吨,同比增长5.55%,小龙虾均价10元,同比增长10%。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质齐升。目前,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22881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7503家(成员25万余人、带动农户40余万户),较2020年底分别增加16262家(由注册制改为名录管理)和15家。抓好流转合同把关、大户台账管理、加强风险监管等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全市家庭承包耕地面积408.4万亩,已流转面积292.4万亩,流转率71.5%,居全省首位。通过省市县三级示范联创,有效规范和提升农业经营主体质量。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一是去年早稻收获期受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双季晚稻受寒露风影响,导致单产较低,稻谷价格又低,种植双季稻普遍亏损,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农户大多趋向“双改单”。二是种粮成本增加。种粮农户反映:化肥、人工和机耕机收费用上涨较多,湘银复合肥40%含量的1900元/吨,同比上涨15.85%;尿素2600元/吨,同比上涨18.18%;劳动力日工资200元,同比上涨11.11%;机耕费和机收费分别为120元/亩,同比分别上涨20%。

(二)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生猪价格维持低位。生猪价格下滑明显。三季度末生猪收购价格约为12元/公斤,而8月份为15.5元/公斤左右。据调查,目前生猪养殖成本约为16元/公斤左右。主要原因:

一是生猪价格自2019年9月出现暴涨后,一直稳定在35元/公斤左右,高利润导致大量社会资本投资养猪行业,同时国家政策积极支持生猪产能恢复,助推生猪产能高速发展,生猪存栏持续增长。一些地区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养殖户特别是散户大量抛售、屠宰肉猪。二是生猪价格跌破盈亏平衡点,部分养殖户心理防线崩溃等。以上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生猪价格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低位。

三、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一)抓好秋冬农业生产。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29.5万吨左右目标任务。调优经作产业,重点推进“稻稻油”水旱轮作项目建设,做到增面积、保总量、提品质。大力推进耕地季节性流转,进一步扩大秋冬种生产规模,实现绿色过冬,为全年农业增产增效打好基础。

(二)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解决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储藏问题。其次依托各区县(市)食品产业园,引进培育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第三利用电商平台、农博会等推广益阳农产品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充分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新一轮现代农业发展。

(三)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进展较快,但总量不大,农业生产、农产品储藏、销售等方面仍然有不少薄弱环节。一方面,各部门之间要协调配合,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主导、政策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促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供稿:市局农调队 刘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