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比也称之为贷存比,即银行贷款总额除以存款总额的比率。一般来说,存贷比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被地方政府广泛应用于衡量银行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力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市银行存贷比逐年提高,但与全国、全省及其他市州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就我市银行存贷比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一、近年来我市银行存贷比变化情况
(一)2017年末以来银行存贷比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
2015年末至2020年末,全市银行存贷比分别为45.2%、43.8%、49.8%、55.3%、61.6%、67.1%,除2016年末银行存贷比低于2015年末1.4个百分点外,从2017年末起银行存贷比呈现逐年提升态势,每年分别提升了6.0、5.5、6.3、5.5个百分点。2021年11月末全市银行存贷比达70.4%,比2020年末提升3.3个百分点。(见图一)
(二)银行存贷比年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全省水平
2017年末至2020年末,除了2018年末全市银行存贷比提升幅度比全国提升水平高2个百分点、比全省提升水平低0.8个百分点外,其他年份均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全国、全省、全市4年来年平均提升幅度分别为2.4、4.9、5.8个百分点,全市平均提升幅度分别高于全国、全省水平3.4和0.9个百分点。(见图二)2016年末至2020年末,全国、全省、全市银行存贷比均呈现提升态势,但全市存贷比均未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存贷比年平均水平分别低于全国、全省21.6、19.2个百分点。(见图三)
(三)银行存贷比在全省二类地区排位保持稳中有进
2015年末至2020年末,全市银行存贷比分别为45.2%、43.8%、49.8%、55.3%、61.6%、67.1%,在全省二类地区的排位分别为6、6、6、5、4、4位,2018年末排位提升至第5位,2019年末和2020年末排位均为第4位,2021年11月末仍稳定在第4位。(见表一)
(四)银行机构贷款的快速增长加快了存贷比的提升
全市银行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从2015年末的616.90亿元增加至2020年末的1539.53亿元,年均增长18.7%,如果从2016年末起算的话年均增长20.1%,贷款额的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带动了银行存贷比的逐步提升。特别是“增额存贷比”表现亮眼,2021年11月末全市银行“增额存贷比”为102.1%,超过了100%,表明全市银行新增贷款余额超过新增存款余额,地方吸纳金融资金的能力不断增强。
(五)银行存贷比排位虽有所提升但在全省依然靠后
2015年末至2020年末,全市银行存贷比在全省14个地州市分别排第12位、12位、12位、11位、10位、10位,虽然存贷比排位从2015年末的第12位上升到2020年末的第10位,但是在全省的排位依然靠后。(见表二)2020年末,全市存贷比为67.1%,比存贷比最高的长沙低了37个百分点,比GDP总量接近的永州市低5.8个百分点,永州存贷比在全省排第6位,而益阳排第10位,全市存贷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见表三)
二、制约银行存贷比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地区经济总量偏小,信贷承载能力偏弱
202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与银行存贷比在全省的排名一致,均排在第10位。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经济总量偏小,从而能承载的信贷能力也相应偏弱,特别是益阳信贷资源主要集中在政府项目及房地产领域,约占近七成,而受政府融资平台信贷政策收紧、房地产市场调控越来越严的影响,失去政府项目和房地产项目的银行难以找到更大的项目和产业来承接,放贷规模难以扩大。近来年,全市银行各项贷款余额虽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增速居全省前列,但主要是因为贷款基数较小,贷款余额在全省的排位并没有大的突破。2021年11月末,全市贷款余额为1781.46亿元,比贷款余额在全省排第9位的永州市少了243亿元。
(二)融资方式不断创新,分流了贷款规模
一直以来,银行的融资方式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但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为适应市场主体不同的融资需求,银行机构对企业的融资支持方式也从单一的表内贷款转变为表内表外相结合的融资支持方式。不但表内贷款的信贷品种越来越丰富,且表外融资方式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如银行通过提供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购买企业债券、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业务方式解决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而这部分表外融资业务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分流了部分银行贷款的增长。就益阳农商银行系统为例,2021年8月末止,其债券投资占贷款余额的41.36%,这部分债券投资实际上大部分是银行购买的企业债券,以直接融资的方式解决了企业的融资缺口,此类资金项目不计入贷款余额中,益阳农商银行仅债券投资一项就分流了不少银行贷款。由此说明,企业融资已从单一的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转变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其中包括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形式,极大地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随着企业融资方式的不断创新,银行存贷比已不能完全反映银行对地方经济的支持情况了。
(三)贷款的置换与处置,冲减了贷款的规模
一是为盘活银行存量资产,各银行机构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资产证券化的力度,这些核销的不良贷款及打包处理的贷款(资产证券化),会从贷款账户转出,使贷款规模减少;二是为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降低政府隐性债务成本,2016年国家出台了政府债务置换政策,即由原由政府平台公司承担的、政府负有偿还义务的银行贷款置换为地方政府发行的定向债券,这些债券比原银行贷款利率低、期限长,但购买主体仍为原贷款银行。据统计,2016年至2021年8月末,由以上两方面因素置换与处置冲减的银行贷款达到101.23亿元。
(四)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贷款发放难度较大
从银行存量贷款发放对象来看,主要集中在承担政府项目的平台公司、优质的上市公司及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房地产领域的企业及个人,这些贷款规模占比约八成。一是政府平台公司融资约束较多,靠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拉动贷款增长已不可持续;二是优质的上市公司及大中型国有企业融资渠道较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被替代,据调查,目前益阳多家银行信贷储备项目转化率较低,如2021年1-8月建设银行益阳分行项目贷款转化率为30%左右,中国银行益阳分行约为15%。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虽有较强的融资需求,但因缺少抵押、担保,或因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等等问题,达不到银行的贷款要求,不能形成有效的信贷需求,造成贷款难的尴尬局面。
三、提升银行存贷比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加大政府部门支持协调力度
一是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家级、省级项目,做大做强地区经济基本盘,进一步提高地方信贷承载能力;二是加强增信体制建设,建立更多的政府参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提高担保能力,为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增信,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同时提高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额度、降低风险补偿的门槛,有效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解决银行对实体经济惧贷的问题;三是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建立小微企业信息库等方式搭建银企信息沟通平台,解决因银企信息不对称而影响贷款投放的问题;四是强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逃废债”的打击力度,为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解除后顾之忧。五是将表外融资情况纳入衡量银行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指标之中。
(二)监管部门继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
一是人民银行需利用再贷款、再贴现及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将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领域;二是加强对银行风险的预警和评估,密切关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贷款质量变化,把握好风险处置节奏,区别不同情况,实施信贷稳步退出或债务救助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三是银保监局要提高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风险容忍度,提振银行放贷信心。
(三)银行机构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
一是要转变过去信贷投放求大的思路,将信贷投放重点转向实体经济领域,只有实体经济发展了,才可形成稳定的信贷需求资源;二要加大银行信贷产品研发力度,设计出更适用的、更符合地方特色的个性化信贷产品,有效满足小微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完善银行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好尽职免责制度,充分调动基层银行机构和信贷工作人员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四)企业实体需不断自我完善与创新
一是企业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自我完善企业产权制度,优化资本结构,补充资本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真正建立起运转规范、自我约束、利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科学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有目标、有步骤地谋求企业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杜绝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实现企业专业化、现代化管理。
课题组成员:曾益良 李琳 王皓 贺洁
执笔:王皓
2022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