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快产业强市,着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就相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益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稳定发展壮规模
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8位,增加值较2012年增加380.1亿元,排名较2012年提升1位,2012-2022年年均增长7.8%。其中,2022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438家,居全省第6位,较2012年增加623家,超十亿元企业34家,较2012年增加25家,2012-2022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全市逐渐形成了以“世界电容器之都”、区域性先进碳基复合材料“碳谷”和PCB“第三极”为引导的,生态绿色食品、工程机械、船舶制造等产业协同发展的工业集群。
图一:2012年-2022年工业增加值情况表
(二)奋力发展强影响
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不断奋发作为,始终发挥对全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一是工业对GDP影响增强。202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居全省第二位,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较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且高于同年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对税收影响增强。2022年,全市共实现工业税收居全省第10位,工业税收占全行业税收比重较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三是龙头企业活力增强。近年来,全市持续实施发展“千百十”工程,不遗余力培植壮大工业企业,涌现了一批活力迸发的骨干企业。截至2023年9月,全市主板上市企业达8家,均为工业企业,总市值约700亿元,数量居全省第4位,比2012年增加5家。全市还有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分别为2个、12个,分别居全省第3位、第8位,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为32家、207家,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6位,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
(三)绿色发展更稳健
近年来,全市坚持把绿色安全作为工业经济永续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了数十家污染较重的造纸企业、砖瓦企业,规范、整改了众多的滩涂船舶厂、非法采砂厂,工业经济发展更加稳健。2022年,全市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1%,2012-2022年年均下降7.6%。2022年底,全市成功创建国家、省级绿色工厂8家、27家,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省级绿色园区2个,国家级、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家、2家,58家企业完成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四)科学发展提质效
近年来,全市着力以信息化、科技化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以科技增产、以质效创收。一是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快速发展。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762家,较2012年增加675家,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2012年提高15.5个百分点,2012-2022年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9%。二是先进制造业稳定发展。2022年,全市规模工业中先进制造业和部分行业涉及先进制造业企业1205家,较2019年增加228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较2019年提高0.6个百分点,2019-2022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三是科研机构有新突破。2022年,全市新增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均实现零的突破。四是人均效能、收入双提升。2022年,全市规模工业人均营业收入为184.7万元,比2012年提高97.0万元。2022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4.7万人,年平均工资为6.8万元,比2012年增加3.7万元,其中电力、热力及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人均工资为各行业最高的,达到11.8万元。
二、益阳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规模偏小
近年来,虽然全市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勇毅前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来说规模偏小,尤其是近几年,在疫情、贸易战等因素的冲击下,各大企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问题。一是总体规模小。202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只占全省的5.3%,各产业规模仍然不大。二是龙头企业少。2022年,全市没有一家年产值过百亿企业,最大的2家企业年产值在全省居百名左右,年纳税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仅9家。
(二)产业层级偏低
益阳作为洞庭湖畔的鱼米之乡,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相较其他先进地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缺乏比如长沙的汽车制造、株洲的轨道交通、岳阳的石油化工、常德的烟草加工、娄底的高端钢材、郴州的稀有金属冶炼等支撑带动力强的龙头行业,而益阳大部分是消费品工业企业以及原材料、销售渠道两头在外的企业附属加工基地,整体呈现出全市工业经济层级偏低、附加值不高的特点。2022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业企业537家,企业数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为37.3%,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为33.7%。
(三)发展后劲不足
当前,全市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发展后劲略显不足。一是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少、质量差。截至2023年9月,全市新增工业企业仅8家、退出企业148家。二是停产企业多、影响大。截至2023年8月,全市规模工业在库企业中停产、退规企业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19.3%。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产业培育
为了实现全市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要加强产业培育力度。一是加强同链企业群建设。开展同链精准招商,重点瞄准“三类500强”、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力争引进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二是聚焦重点项目攻坚。加快推进实施市级重点产业项目,重点抓好信维5G产业园、益阳长安电厂三期、抽水蓄能电站等大产业项目落地。三是紧盯企业梯次培育。往上对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等工业品牌体系,树立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标杆。
(二)强化企业赋能
下阶段,特色企业、龙头企业仍然是发展的主要带动力,困难企业仍然是制约发展的主要不良因素,建议增强企业动能。一要盘活存量企业。深入开展存量企业提质扩能行动,全面梳理现有骨干企业投资意向,引导企业加大投资,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能扩张。二是帮扶困难企业。有效落实纾困增效政策,帮扶企业发展,针对企业反映的各项问题,要强化聚焦土地、电力、金融等要素保障,整合各方资源,着力提升帮扶能力。
(三)强化人才储备
下阶段,还要强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一是人性化引进、留住专业人才。要细化、人性化打造人才服务软环境,围绕高中层人才、基础性人才需求,在子女教育、医疗健康、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具体可操作性的优惠待遇,切实解决人才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确保愿意来、留得住。二是突出企业家队伍建设。目前,全市的企业家队伍在整体规模和个体素质上与先进地区还有一定差距,要强化顶层设计,分产业分层次开展企业家培训活动,减少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引导鼓励企业家有敢上敢闯的劲头,增强企业家投资、扩能、增产的意愿,以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
(供稿:市局工业科 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