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深入学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紧抓农业生产工作,全市农业经济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0亿元,同比增长4.2%。
一、前三季度全市农业生产情况
(一)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全市根据各地区自然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模式。在绝大部分湖区的水田种植双季稻,在山区水利设施和自然条件不好的水田推广种植优质一季稻品种,对部分适宜种植再生稻的区域大力推广种植优质再生稻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今年全市完成早稻面积165万亩;早稻产量65.6万吨,增长0.4%。完成中稻和一季晚稻种植面积156万亩、双季晚稻面积174.5万亩,均顺利完成计划目标。目前,田作物长势整体好于去年,一二类苗比例达80%以上。
(二)经济作物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1、蔬菜产量保持增长。前三季度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60.9万亩,比上年增加4万亩;总产量377.1万吨,比上年增加14.2万吨。
2、茶产业发展较快。全市茶园面积49.6万亩,前三季度全市茶叶总产量8.7万吨,比上年增加3.4万吨。6月9日-12日,全市组织17家茶叶企业参加2023北京国际茶业展,并在展会上举行“益阳‘安化黑茶’品牌推介暨高端新产品发布会”。7月6日—7日,益阳市政府主办了安化黑茶“六进”活动暨时尚茶品·现代茶饮推介会,线上线下黑茶交易额达1800万元。
3、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全市通过宣传发动、项目带动和政策扶持,大力推进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南县、沅江市、资阳区、大通湖区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棉花大县,安化县、桃江县和赫山区被确定为严格管控区植棉县。全市各级千方百计发展棉花生产,2023年全市共落实棉花种植面积9.9万亩,比2022年增加0.6万亩,预计棉花产量9200吨左右。
(三)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
前三季度全市出栏生猪304.6万头,增长2%。同时,牛、羊产量维持稳定。上半年生猪价格一直低位运行,到了7-8月份,生猪价格回升至18元/公斤左右,但生猪价格涨势后劲不足,到9月已经出现回落,目前价格已下降至16.8元/公斤左右,相较于上半年价格总体还是上升趋势,养殖亏损局面有所缓和,小规模养殖场有增产趋势。
(四)水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
水产品产量去年由于受干旱影响,全市渔业养殖产量下降。今年前三季度水产品产量比上年将有小幅提升。前三季度全市水产品产量39.6万吨,增长5%。稻虾养殖发展较快。全市稻虾种养面积发展到132.3万亩,增长3.1%;小龙虾产量20.8万吨,增长3%。4月16日,第六届中国(国际)小龙虾产业大会暨首届湖南南县小龙虾节在南县举行。2022—2023年度“南县小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124.5亿元,仅次于“潜江龙虾”“盱眙龙虾”。
二、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成本加大,效益下降。农资价格上涨明显,人力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农户效益空间压缩。农作物方面:粮食、棉花、蔬菜生产用工成本继续上涨,目前每人每天包吃需要支付150-200元左右工资,生产成本增加,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养殖方面:生猪价格7月以来略有提高,在17-18元/公斤左右,但饲料也跟着上涨,豆粕和玉米比六月份上涨了200-300元/吨,肥猪全价料跟7月初比也上涨了约200元/吨,对生猪养殖户而言,还是在亏损状态。标准鸡蛋价格较二季度上涨了60元/件,同比饲料价格也上涨150元/吨,蛋鸡养殖略有盈利,但饲料价格还有持续上涨的趋势,盈利空间不容乐观。我市销量最大的草鱼、鲫鱼,目前塘口起水价格分别为5.2元/斤和7元/斤,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5%左右,中等规格小龙虾价格约8-10元/斤,较去年下降2元/斤,同时,饲养成本逐步提高,8月份饲料价格较年初上涨5%以上,渔业养殖效益收窄。
(二)农田建设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全市目前耕地流转率偏低,实施小丘改大丘存在难度,规模化种植受制约,适应不同农业种植条件的农业装备水平还有待提高。农田基础设施老化,部分农田因各种工程实施和基础设施老化等原因造成机耕道路被毁,排灌沟渠淤积,旱涝不保,导致田间管理难度大,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三)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紧缺,制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县、乡两级行业管理部门农业技术人才紧缺,特别是种、养专业人员稀缺,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从业者的观念更新和实践应用,打造出高水准的农业企业难,也影响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三、下阶段工作举措和建议
(一)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一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抑制农资价格增长过快,稳定玉米、豆粕等原材料价格,多举措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粮食、畜禽等产业平稳发展;二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着力打造益阳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助力农民增收。
(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增效。加强与省农业部门对接,认真研究政策,把握方向与投资重点,争取项目支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沟渠疏浚和损毁水利设施修复等,并鼓励农民在政府投入基础上增加自身投入,增强农民管护意识,多方努力、坚持不懈改善农田基础设施。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人力资源水平。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通过招聘、特岗生定向培养等方式引进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更新业务知识,提升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
(供稿:市局农调队 文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