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全县上下紧扣“发展、稳定、管理”三大核心任务,坚持聚焦发展,经济运行稳中有升,强化融合联动,城镇建设扎实推进,注重以人为本,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向上的良好势头。
一、综合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2013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3.7%,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153美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1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34.1亿元,增长12.9%,其中工业增加值30.2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1.3亿元,增长14.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34.1:24.2:41.7调整为32:27.1:40.9。
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完成。经评估验收,全县承担的省市为民办实事19项指标均已全面完成。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月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39元和98元,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规定标准100%拨付、发放到位;城镇义务教育学生杂费免除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到位率、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发放到位率、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施行出生缺陷干预到位率均达100%。
二、农业
农业保持稳定。2012年,全县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2亿元,增长5%。其中农、林、牧、渔业分别实现产值32.8亿元、0.3亿元、17.8亿元、1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1.9%、8.4%、7.8%。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46.4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全年家禽出栏量579.8万羽,增长26.6%;生猪出栏量66.82万头,增长5.4%,水产品8.3万吨,增长14.8%。
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211亩,累计土地流转面积1.86万亩。新增省、市级品牌农产品分别4只和12只。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累计160家),其中新增省级合作社4家、市级合作社8家,新培育销售超千万元合作社7家。
农业“两区”建设步伐加快。启动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68个,已建成或基本建成44个,其中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认定,22个园区通过市级认定。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41万亩,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8.77万亩,其中通过省级认定1.32万亩,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
农民培训取得实效,全年全县完成各类农民培训3.8万人次,培训后转移就业1.38万人次,就业率达到75.5%,优秀农民进高校(农科院)培训106人次。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县农家乐接待游客5.85万人次,营业收入283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0.1%和25.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0.5亿元,增长1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9家,比上年增加4家。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15.3%。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面条、白酒等食品行业快速增长。
产品产销较为衔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70.3亿元,增长18.5%;产品销售率为99.7%。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8亿元,比上年上涨10.1%。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1亿元,增长34.53%;实现利润总额0.25亿元,增长2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5.01万平方米,下降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1.5万平方米,增长4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67亿元,增长35.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63亿元,增长47.68%;房地产开发投资7.04亿元,增长4.11%。
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48亿元。年内商品房竣工面积25.9万平方米,增长1.98%。商品房期房销售面积18.4万平方米,增长32%;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3.55万平方米,下降2.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继续走旺。全年完成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95亿元,比上年增长8.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99亿元,增长5.7%。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2亿元,增长15.2%。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9.57亿元,增长37.5%;零售业零售额30.52亿元,增长9.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5.2亿元,增长13%。
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成效。全县引进县域外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6.14亿元。
六、交通、邮电、旅游业
交通邮电事业兴旺发达。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交通运输稳定增长。年末,全县公路线路总里程308公里;汽车客运站4个。
邮电通讯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0.8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33亿元,增长3.1%;电信业务总量0.54万元,增长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96万户,增长0.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68万户,增长3.2%。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25965户,增长16.6%。
旅游开发开始起步。厂窖惨案纪念馆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以红色旅游和休闲旅游为特点的旅游业正在形成。德昌公园改扩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环境美化、景点提质。成功举办两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全县国内旅游21.6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9亿元。其中旅港澳台4500多人次,过县旅游者19万多人次。全年出境人数2500多人次。
七、财政、金融、证券
财政收入增幅放缓。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91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增长20.5%。全年财政支出20.3亿元,增长8%。其中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41.51%、15.02%、3.42%、42.57%、16.09%、88.07%。
金融运行总体健康平稳。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8.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5.8亿元,增长19.2%。各项贷款余额39.8亿元,增长22.9%。
保险业健康发展。2012年共完成保费收入4.4亿元,增长18%。其中人寿保险收入3.01亿元,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收入0.12亿元,财产保险收入0.95亿元。赔付额0.32亿元,增长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实力逐步增强。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全年列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2项、省级22项,获上级165万元科技经费支持。
科技创新成绩显著。全年专利申请112件。获省级科学技术奖7项。全县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2个。实现利税总额2.8亿元;实现增加值6.4亿元;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0.21亿元;其中安排科技三项经费0.07亿元。全县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2万人。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年末有学校223所,其中高中5所,职中4所(1所公办、3所民办),初级中学21所,小学103所,幼儿园90(1所公办、89所民办)。在校学生75187人,其中高(职)中生7728人,初中生17933人,小学生30797人。享受免费教科书学生人数48730人。有教职工8314人。小学招生5892人,毕业5249人。初中招生5554人,毕业6288人。高中招生2563人,毕业261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4561人。
九、文化、卫生
文化事业基础扎实,活动丰富。县级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71000册,纪念馆1个;剧场、影剧院2个;乡镇文化站12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10个。
全县现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个,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和无线数字电视用户304个村,6.5万户,比上年增长5.0%。有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共拥有床位1722张。其中乡镇卫生院12个,拥有床位544张。现有卫生技术人员195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879人,注册护士503人。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50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5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731人。全县12个乡镇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47.8万人,平均参合率为9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十、环境保护与能源消耗
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环境质量恶化趋势有所遏制。城镇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之内,南洲镇大气污染有所减轻,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TSP)三项空气污染综合指数2011年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1.63%,年均递减了0.32%。
节能降耗成效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0.43吨标煤,同比下降12.5%。预计全年能顺利完成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3.5%的目标。
十一、城乡建设、社会安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品味日益提升,规划更加合理。县城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完成,启动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功能更加完善。县城垃圾处理场达到竣工验收标准,污水处理运营管理公司正常运行,双堰路、林荫路等城区二级道路完成路面改造升级。唯一金城、中央公园一期等大型商品房开发楼盘封顶。启动兴盛东路一期商居工程建设,完成工程量的50%。小城镇建设全面推进,除县城外共完成投入1.07亿元,是上年的3倍多。管理更加有效。实行分片分段管理,坚持绩效考核,强化社区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大城管模式。规范客运市场管理,兴盛车站正式投入使用。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全县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月活动。
“平安南县”建设进展良好。全年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9人,其中交通事故9人。亿元GDP事故数0.45次,比上年减少0.07次;亿元GDP死亡人数0.07人,比上年减少0.04人;万车死亡人数1.5人,比上年减少0.5人。全年全县完成食品检验573批次,药品监督抽验61批次。全年全县共受理群众信访2537件(人)次,比上年增长5.6%。接待群众集体上访135批1415人次,分别增长18%和0.37%;全年全县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事纠纷2817件,调解成功2783件,成功率达98.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组织
人口增长适度。年末全县总人口70.18万人。常住人口62.89万人。年内出生7478人,出生率11.99‰,死亡4064人,死亡率6.52‰,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全县2012年末单位数211个,单位从业人员2.7万人,其中女性9090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总报酬9.5亿元,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4亿元。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34985元,增长33%;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5273元,增长32.4%。城乡居民收入有新的增长点。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55元,增长12.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2.9%。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11794元。其中人均交通通信支出951.1元,比上年增长19.1%;人均旅游支出108.9元,比上年增长131.2%;人均购房建房支出1117.8元,比上年增长76.9%;人均食品支出5060.2元,比上年增长4.1%;人均衣着支出1245.7元,比上年增长17.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086.9元,增长56.2%,人均住房面积45.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9%。百户城镇居民年末拥有:家用汽车6辆,摩托车44辆,电话42部,移动电话222部,冰箱96台,彩电126台,组合音响42台,空调114台,热水器100台,洗衣机100部,家用计算机80台。农民人均纯收入8370元,比上年增长17.8%。
民生工程不断加强。年末就业劳动力48.1万人,增长0.2%。新增就业人员1.42万人,增长1.4%;城镇新增就业人员0.4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下岗职工再就业0.27万人。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4万人,增长6.1%;已参加失业保险1.5万人,增长7.8%;已参加医疗保险4.05万人,增长11.2%;参加工伤保险1.53万人,增长2.2%;参加生育保险2.9万人,增长32%;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0.75万人,增长4.2%;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0.44万人,增长2.5%;领取失业保险0.14万人,增长9.2%。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参保人数25.5万人,社保政策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集中处理了一批信访突出问题。
社会组织体系稳定。年末全县共有10个镇、2个乡、31个社区和居民委员会、304个村民委员会。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今后均以《南县统计年鉴》数据为准。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现价计算的初步核算数,增长速度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
4、固定资产投资是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
5、由于计量单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供稿:南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