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大通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3-12-03 15:36 作者: 来源:未知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管委的领导下,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始终贯串统筹城乡发展这条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注重稳定发展和加快转型相结合,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相结合,巩固优势和推进创新相结合,妥善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奋勇拼搏,创先争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一、综合
    全区经济平稳发展,运行基础进一步巩固,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初步预计,全区生产总值210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736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463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245万元,分别增长11.4%、20.0%、5.1%。产业结构有待改善,上年为39:41:20,本年为40:45:15。2010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3819万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国税6160万元,地税2869万元,财政479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0.2%、27.7%和8.7%。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69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9%。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3.9%、54.8%和33.6%。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全区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2197万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21201万元,比上年增长20%。各级财政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67.3%。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绿色农业、生物农业、市场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3736万元,比上年增长11.4%。粮食产量111700吨,比上年增长10.1%;棉花产量14351吨,比上年增长71%。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4种,年末总数近25种。
2010年大通湖区主要农产品产量、产值
单位:吨、万元
产品名称
产量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产值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11700
10.1
21189
10.2
油料
9749
14.29
3507
14.2
棉花
14351
70.99
41415
71.0
苎麻
1400
-68.91
6.3
-68.8
蔬菜
152796
61
16624
2.6
水果
15268
-10.8
2871
-10.8
肉类
7222
0
10710
-4.0
禽蛋
920
7.0
1357
7.0
水产品
24004
7.0
21639
8.9
    农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全区粮食、油料、棉花、蔬菜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7%、2.8%、33%、13.3%;比上年分别增加 -3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全区生猪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 9 %,同比增加 -1.3个百分点;家禽所占比重为2%,同比增加5.1个百分点;渔业所占比重为17.3%,同比增加8.9个百分点。
    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280万立方米,疏浚整治各级河道72公里,结合节水灌溉工程完成水利血防灭螺3处,疏通渠道29公里,土地综合治理项目投资10440万元。
    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全区共流转耕地10.53万亩,流转比率达43.89%,其中向龙头企业或种养大户流转的土地5.5万亩,占全区流转土地总面积的52%。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9家,其中合作社16家。22%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
    三、工业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产品正在兴起,传统优势行业改造提升。实现工业总产值 31380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312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09%和30.16%。实现工业增加值91288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9108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00%,20.30%。经济效益稳中有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9亿元,比上年增长36.11%;利税总额1.76亿元,增长175.65%,其中利润总额0.31亿元,增长35.12%;产品销售率达到99.7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50.71 %。
 
 
 
附1: 
2009年大通湖区规模以上工业分类情况
                                  单位:万元
指标名称
总产值
增加值
2010年
2009年
同比增长(%)
2010年
2009年
同比增长(%)
合计
312000
239700
30.16
91088
60658
20.00
其中:轻工业
251180
203950
31.21
72441
50637
14.36
重工业
60820
35850
67.94
18647
10321
49.66
附2:   
 2010年大通湖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项目
计量单位
本月止累计
去年同期
比上年增长(%)
大米
82549
49170
67.88
成品糖
0
17000
-100.00
鲜、冷藏肉
3616
27
13293.89
冷冻水产品
2265
1355
67.23
葡萄酒
千升
6738
5606
20.19
棉混纺纱
28274
31205
-9.39
苎麻布
万米
177
179
-0.84
胶合板
立方米
152728
21580
607.72
纤维板
立方米
0
144090
-100.00
书写用纸
57172
60172
-4.99
聚乙烯树酯
0
18508
-100.00
农用薄膜
10776
5677
89.82
    四、建筑、房地产业
    建筑业稳定增长,行业素质和企业能力显著提升。全区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343万元,比上年增长15.28%。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有力调控下,房屋建设规模平稳增长。全区房屋施工面积达10600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竣工面积5200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00%.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房屋施工面积38095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28436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2.57%和-23.71%。
    房地产业开发规模扩大,商品房销售下降,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4685万元,比上年增长28.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95%。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500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5%;商品房施工面积4830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7%;竣工面积32050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6%。商品房销售面积33450平方米,下降26.7 %,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9300万平方米,下降25.8%。新增固定资产2880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6.15%。
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323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48%,竣工面积2205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1.25%。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交通物流和城乡客运较快发展。全区公路线路总里程691公里,汽车客运站4个;营运客车173辆,营运货车597辆。完成公路、水运客运量6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18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和4%;完成货运量68万吨,货运周转量10264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2.1%。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2330万元,其中公路建设投资1330万元,港口建设投资1000万元。
    年末拥有机动车9169辆,其中汽车1770辆,分别比上年增长4%和5%。私家汽车保有量达到780辆,比上年增长80辆。
    邮电通信平稳发展。实现邮政业务收入603万元,比上年增长31%。发送函件1.8万件、特快专递2.1万件、报刊82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26249万元,比上年增长3.32%。电信业务总收入360万元,增长-10%。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900户,本年增加1000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500户。本年增加500户。
    六、贸易、旅游业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区积极贯彻落实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全力拉动消费增长。城乡流通网络更趋健全,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展,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190万元,比上年增长16.6%。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18187万元,增长10.9%;零售业零售额29230万元,增长11.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777万元,增长16%;完成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85万元,比上年增长12.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69万元,增长24.78%
限    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主要大类商品销售增长情况为:金银珠宝类增长12.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8.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2.3%;日用品类增长9.3%;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4.2%;家电和音响器材类增长36.8%;通讯器材类增长22.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4%。全区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达到438万元,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达到20万元。年末已有商品交易市场4个,实现成交额15381万元,增长16.8%。
    全区国内旅游2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8718万元,比上年增长32.5%;拥有星级饭店1家。
    七、金融、保险业
    金融存贷款均衡增长。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均衡适度增长,有效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8100万元和62173万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142万元和16198万元。比年初增长3.63%和35.23%。
    保险业规模持续增长,整体市场运行稳健。年末共有保险机构2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365万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财产保险收入319万元,比上年增长-11.56%;人身保险收入4045万元,比上年增长15%;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收入91万元,比上年增长3%。全年赔付款33万元,比上年增长-10%。
    八、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区围绕转型升级要求,加强产业投资引导,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900万元,增长41.2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7740万元,增长34.9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60万元,增长10.1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7700万元,增长45.3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8380万元,增长35.12%,占投资的比重达到30.04%,比上年提高3.7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有经济投资28010万元,增长63.04%;私营个体经济投资30780万元,增长229.02%;工业技改投资63870万元,占工业投资的67.15%。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20万元,比上年增长17.9%。
     九、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全年安全生产事故22起,死亡人数3人,受伤13人,直接经济损失24万元。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数1次;亿元生产总值死亡人数0.14人。工矿商贸从业人员万人事故死亡人数2.86人,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1.09人。
    节能减排有效推进。全年实施污染减排项目2个。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城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十、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有所发展。
    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优化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 20 所,在校学生9080人,毕业生2123人,教职工总数 767人,其中专任教师672人。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达85%。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
    卫生事业,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卫生现代化建设步伐。年末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9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 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9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02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 %和 2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98%。全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72.9千人,参保率达91.14 %,年人均筹资标准达140元。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年末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4786人、13393人、2596人、4301人和2715人,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分别为80%、95%、80 %、95%、80%;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率超过95%。农村劳动力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农村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率达到80%。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137.8元。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160元提高到276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950元提高到1080元。全年发放各类救助补助金1400万元,帮扶困难群众0.788万人次。
    统筹城乡就业扎实推进,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形势稳中有升。全区新增城镇就业273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81个,1196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4%。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全年培训城乡劳动力5000人。
    十一、人口、民生
    年末全区总人口11.05万人,常住人口10.1万人,出生933人,出生率8.57‰,死亡465人,死亡率4.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0‰,年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通过完善收入增长机制,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增加转移性收入,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8.85亿元,比上年增长7.93%。农民人均纯收入6086元,比上年增长15.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7元,比上年增长11.87%。收入结构逐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86%、6.38%和75.71%。
    过去的一年,在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国内市场进一步启动的背景下,全区经济持续向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性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民生保障和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我们相信,在区委、区管委的正确领导下,只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奋进,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