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发展趋势 实现后发赶超
发布时间:2007-08-24 09:53 作者: 来源:未知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把握发展趋势 实现后发赶超
市统计局  钟志京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项目立市战略,全市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形势,而且是稳步加快、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来势更加看好。我们认为,目前益阳整体经济正步入一个蓄势待发、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近几年发展稳步加快,经济总量向前移位
    最近,我们对200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基本情况是2003年之前是平稳发展,从2004年开始加快发展。GDP增速2004年10.9%,2005年11.3%,2006年12%,GDP增速在2005年之前在全省都是第11位,2006年跃居第9位,正是因为2006年增速明显加快,GDP总量比2005年增加42亿元,达到336.2亿元,在全省排位前移。
    其中, 工业增长:2004年12%,2005年16.3%,2006年19%,年均增加3.5个百分点。 工业占 GDP 的比重:2004年为22.7%,2005年为24%,2006年为26.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04年22.8%,2005年31.8%,2006年40.8%,每年增加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2004年44.5亿元,2005年89.5亿元,2006年130.8亿元,每年增加40多亿元。 财政收入增长:2004年14.9%,2005年16.6%,2006年24.8%。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近几年益阳发展稳步加快,综合势力明显增强。
    随着我市改革开放快速推进,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招商引资来势好。可以说没有近几年的招商引资,就没有当前的经济发展。2006年全市规模企业451家,一半是外来引资企业,其中30家已成长为销售过亿元的企业。 二是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2006年进出口总额1.82亿美元,其中出口9974万美元,增长35.7%,总量和增速在全省分别排第10位和第7位;进口8178万美元,增长527.6%,总量和增速在全省分别排第7位和第1位。2006年外向度4.4%,3年时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79.8亿元,占GDP的53.5%,其比重较2003年提高10个百分点;近三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3.7%,高于经济增长速度2.3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我市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加强。 一是工业比重提高,拉动作用突出。近三年工业年均增长15.7%,比“九五”高6.1个百分点,比“十五”高3.2个百分点。特别是2006年工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增长19%,增速在全省跃居第2位。由于工业加速发展,工业在经济的主导作用日益凸现,2006年经济增长的12个百分点中4.5个百分点来自于工业的贡献。
    二是投资结构优化,拉动作用明显。一方面是自筹资金2006年占61.1%,增长1.7倍,是支撑三年来投资年均增长33%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是工业投资比重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基础设施投资转向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的比重显著增加。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61亿元,增长64.8%,占总投资的47.5%,在工业投资中技改投资35.8亿元,占58.3%,增长81.8%。在投资增速上是逐年加快,2006年达40.8%,居全省第2位。在投资总量上,三年300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投资规模的三分之一。三年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53%,就是说三年GDP的增长有一半来自投资的拉动。
      三是消费结构升级,总量持续扩张。随着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快步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呈现两个积极转变:一个是城市消费由初级型向高级型转变,汽车、住房、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06年这三大消费比上年分别增长68.1%、25%和23.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另一个是农村消费由低级向初级转型,由“衣食住行”转向医疗、通信、教育。与2003年比,2006年农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增长76%、电话机增长了28%、移动电话增长了2.5倍、摩托车增长了1.3倍。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8.2%,比2003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消费结构的变化、新消费热点的活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消费的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幅比2003年提高4.2个百分点。
    有一个指标也许更能说明当前益阳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2006年益阳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根据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开始进入重要的战略转折期,如果把握得当,将出现飞跃,经济增长将保持高位稳定增长的态势。事实上,从今年来看,我市经济承接去年高位发展的趋势,继续加快运行。
    二、上半年经济快速增长,发展速度在全省明显靠前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半年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其突出特点是速度加快,效益趋好。总的情况是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3.9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在全省与常德并列第6位。其中一产业增加值35亿元,同比增长6.5%,在全省排第1位;二产业增加值53亿元,同比增长19.4%,在全省居第2位;三产业增加值86亿元,同比增长14.1%,在全省排第7位。其中一些主要指标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2亿元,同比增长55.7%,增速居全省第1位;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2.5亿元,同比增长27.4%,增速居全省第2位;完成财政总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为全省第3位;完成进出口总额1.26亿美元,同比增长65.7%,增速为全省第5位;贷款新增额22.43亿元,排全省第5位;新型工业化考核94.6分,排全省第7位。总的来看,上半年经济发展形势好,综合指标和一些主要专业指标增速都在全省7位之前。
    以上是近几年、特别是近三年和今年上半年我市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总结历史经验,益阳经济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在发展的大环境中,益阳往往没有赶上车。但从上述两个方面的数据看,益阳近几年的发展应该说基本上赶上了全国、全省经济周期性的发展水平。目前,益阳经济已呈现一种稳定、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的集聚表现。
    三、益阳正面临加快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良好时期
    一是宏观经济发展环境趋好。从全球经济走势看,近两年世界经济是1974年以来最好的时期。据世界银行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3.9%,明后两年的增长率也将维持在3%以上。从国内经济走势看,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五个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上半年全国GDP增长11.5%,全省GDP增长14.2%,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同期最高增幅。 二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仍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战略区域。从国内来讲,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正蔚然成势。 三是国家政策扶持的力度明显加大。主要是两大历史性的政策机遇,一个是新农村建设,一个是中部崛起。 四是区域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益阳最大的优势是紧靠长沙,最大的机遇是对接长株潭。“3+5”城市群建设为加快发展配套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洛湛铁路和二广高速的建成,也将极大地提升益阳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全新的发展格局将有利于益阳与南部各省区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推动益阳加快后发赶超步伐。
    总之,益阳的发展已经进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面临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只要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握发展关键时期,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继续保持发展趋势,乘势发展,益阳是能够实现后发赶超的。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益阳发展,实现后发赶超
    一是密切关注宏观调控新政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益阳经济发展具有两重性。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快发展,有利于内资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等,但从近期看是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了经营利润,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宏观调控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趋利而行,实现加快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益阳有自己的优势。我市耕地面积占全省的7.2%,居第8位;人口占全省6.8%,居第9位,但规模工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全省9.2%,居第4位。因此益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以市场为导向,强化集约化经营,扩大产业化规模,树立有益阳农字特色的优势品牌。 三是培植核心企业。益阳工业之所以薄弱,财政收入低,就是因为没有核心企业、大企业,因此,益阳发展一切的一切是培植税收过亿元的大项目、大企业,同时扶植一批税收潜力大的优质名牌和“专、精、新”小巨人企业。 四是抢抓“ 3+5 ”城市群机遇,加快“益沅桃”一体化建设。在“3+5”城市群建设中,我市除靠近长沙外,其它都处于劣势,如中心城区面积只有衡阳的45%,岳阳的54%,常德的72%,中心城区人口只有衡阳的46%,岳阳的57%,常德的68%。因此,在“3+5”城市群建设中我市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实现“益沅桃”城市一体化是迅速扩大我市城市规模的捷径。从静态看,“益沅桃”一体化后,中心城区面积为6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65万,超过常德的城市规模。从动态看,“益沅桃”一体化后,2010年我市中心城区面积9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80万人,居5市的第3位。扩大城市容量,能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城市吸引、聚和能力,增强对工业项目的承载能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增强对接长株潭的竞争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